行業資訊
IBM最近在做什么?好像IT圈的人都要想上幾秒,這在以往是不存在的。的確,自從智慧地球后,我們再難尋覓IBM的身影,雖然認知計算代表著IBM的未來,但是華爾街卻稱這是一個笑話,連續22個季業績下滑,進一步打擊了投資人的信心,集體看衰已令IBM徹底被摔下了神壇,翻身無望未來已黑?
Watson曾經被寄予厚望 如今成行業笑話
AI(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醫療與在線服務被認為未來的趨勢,也成為許多企業爭相開發的技術之一。在這波智慧革命里頭,自然不會少了「藍色巨人」IBM身影,在 2010年IBM就推出了 Watson 認知計算(Cognitive Computing)與機器學習技術,占了先機。
但隨著 IBM 連續22個季的營收表現令人失望,華爾街對IBM更是失去信心,紛紛看衰 Watson 的發展,認為 IBM 長久以來的賭注恐將成空。
Watson被IBM列為轉型的殺手锏,一問世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定位,并公開表示他們不是AI而叫認知,主打醫療行業希望能夠承載IBM的未來十年,可是從2010到2017年Watson表現更像一個是災難,并未給IBM帶來任何紅利。
2013年IBM對外宣布超級計算機Watson發動向癌癥宣戰的登月計劃,彼時質疑聲不斷,IBM回應質疑聲稱此舉并非是作秀,而是與美國頂級的癌癥研究機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展開密切合作的開始。
此后,IBM也向外界展示了自已強勢復蘇的跡象,可是好景不長,2017年2月多次被評為美國最佳癌癥研究機構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UT MDA)宣布終止與 IBM 的合作關系,這無疑是對外表示「使用 Watson 的這份合約本來充滿希望,但是問題不斷」,該技術尚未做好臨床使用的準備。據悉,該醫療中心已向 IBM 累計支付了3900萬美元,而這個項目最初的合約金額才 240 萬美元。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終于抵不過吸血鬼式的小白試驗,而這也終究變成了一個秀場。
緊接著 在CNBC 節目《ClosingBell》響了第一槍,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分析師 Chamath Palihapitiya就在節目上炮轟 「Watson 只是個笑話,IBM 引誘對產品不是什么了解的消費者購買服務」。IBM 官方則迅速的回擊,聲稱「Watson 不是什么消費系統,而是企業級 AI 平臺」,并舉出來自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表示「誰會認為拯救生命、改善客戶服務和推動商業創新只是笑話」?
從高貴的表示我是“認知”而不是“AI”,IBM的這個回應令AI 領域不滿,許多Blog寫手與各界專家都陸續加入討伐戰爭。
IBM 近年來的財報也不爭氣,根據 IBM最新財報連續22個季度下滑,創下 2002 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雖然云計算收入有增長的趨勢,但是被投資者們寄予厚望的 Watson沒能將IBM從日益萎縮的傳統業務的泥淖中拯救出來,財報表現一踏糊涂,沒有勾勒出當初 Watson 發展所預設的美好藍圖。(Forbes)評論專員 Jason Bloomberg 更是指出,Watson 在 2011 年贏得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時,博得世人的無盡贊譽,可是時至今日,IBM 只持續地做有限的改進,而不是推出大幅改進的「Watson 2.0」,IBM 正已然從AI 領域的領導地位中滑落,拱手讓給了一批極其創新的公司。
另一方面,杰富瑞投資銀行(Jefferies & Co.)的分析師 James Kisner 更是在 7 月 13 日的報告中對IBM 大潑冷水,認為 Watson 認知計算服務的前途慘淡,并調低了IBM的股價展望,由 135 美元降為 125 美元;他認為,
企業在應用 Watson前需要龐大的顧問服務工作、相關數據搜集與系統整合,這些外部工作的耗資與同步所需的時間成本恐怕會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許多醫療專家也表示,領先的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無論是通用型的,還是專門提供醫療服務的)都在迅速發展,可能不光來自創新公司,還可能來自老牌的醫療公司與科技公司,但是IBM 肯定不會出現在這個名單上。美國最佳癌癥研究機構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失敗案例已然給Watson的醫療之路蒙上了陰影。
華爾街集體看衰使IBM備受打擊,而失去股神巴菲特的信任對正在轉型掙扎的IBM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股神巴菲特看走眼對IBM失去信心
股神巴菲特一直視IBM為掌上明珠,曾經也給巴菲特創造了無數股市神話,可如今再一次承認了IBM股票的失敗。9月30日結束的財季中,巴菲特旗下公司BerkshireHathaway拋售了33%的IBM股票。
這并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減持IBM股票。今年早些時候,Berkshire Hathaway承認當初過于樂觀,就曾拋售了IBM股票。巴菲特也表示:“我錯了……IBM雖然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但他們也面臨著同樣強大的競爭對手。我現在對IBM的估值方式不同于六年前剛開始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時候了……根據我的重新評估,這支股票面臨著下行壓力。”
截至2016年年底,Berkshire Hathaway持有IBM 8100萬股,目前持有3700萬股。
在過去的五年中,IBM的股價下跌了大約20%,即使在最新財季公布的財報表現不俗,云業務營收增加了20%,但巴菲特還是拋售了股票,IBM的對手太強大了,要與對亞馬遜,微軟和Alphabet等同臺競技并無全勝的把握,而巴菲特之于IBM,用“成也預期,敗也預期”或許更合適。
2011年,正值IBM百年華誕之年,時任首席執行官Sam Palmisano宣布了2015年路線圖,公司承諾在2015年每股盈余達到20美元。巴菲特恰是在藍色巨人百歲誕辰這一年入手了IBM股票,他當時肯定是信心滿滿的。
為了實現2015年的目標,IBM不斷實行債務回購計劃,從2010財年到2014年間財政支出將近700億美元用來回購。對比來看,IBM目前市值只有不過1350億美元,這事怎么看都不那么靠譜,2014年,現任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收回了這個大膽的目標,也把重心從EPS估算轉移到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移動技術等下一代技術的“戰略要務”。上個季度,這些“戰略要務”占總營收的46%,同比增長11%。
Rometty在2016年第一財季電話會議中強調,“云與認知解決方案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割裂。云、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正在成為IBM的新靈魂。”IBM近年來在相關方面不斷投入,研發、并購甚至改變云業務的logo與名稱。看得出,面對來勢洶洶的數字化、云計算、AI大潮,IBM的轉型顯得有些著急與慌亂。
然而Rometty為IBM帶來的轉型是有成效的,就第三季度而言,分析師估計,IBM第三季度營收將達 186億美元,每股盈余(EPS)3.28美元。IBM第三季度實際營收為191.5億美元,每股盈余3.30美元,高于預期。IBM還將全年每股盈余預測上調至13.80美元,可是即便上調還是沒能達到百年華誕定的目標,也低于巴菲特的預期。
這也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比爾·蓋茨對巴菲特的告誡,“IBM越來越不像科技公司了,這一點令人很難過。”但是IBM并非沒有好的產品和技術,只不過IBM在轉型的路上偏離了方向。眾多企業遠離傳統的大型機硬件和支持服務的時,這個世紀老人未能迅速適應客戶行為帶來的巨大變化。